食用油是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,其品质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。随着地沟油、掺假油等问题的出现,食用油检测仪器成为市场监管、企业质控与科研分析的“智慧之眼”,可快速、准确地检测酸价、过氧化值、极性组分、黄曲霉毒素、农药残留等关键指标。掌握食用油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,是确保检测结果科学、公正、可追溯的关键。

第一步:环境准备与仪器校准
将仪器置于平稳、干燥、无强光直射的实验台上,避免振动与电磁干扰。开机预热至规定时间(如30分钟),确保光源、传感器等部件稳定。使用标准油样或校准液进行系统校准,如酸价仪需用标准酸溶液校准,近红外分析仪需用已知成分油样建模校正。
第二步:样品采集与前处理
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油样,避免取容器底部或表面油层。检测前将油样摇匀,恢复至室温(20-25℃)。对于需前处理的项目(如黄曲霉毒素检测),按标准方法进行提取、净化与浓缩,确保操作无污染。
第三步:仪器参数设置与模式选择
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对应模式:
酸价/过氧化值检测仪:设定滴定参数或比色波长。
极性组分测定仪:设定加热温度与测量程序。
近红外光谱仪:调用预建模型或创建新模型。
农药残留检测仪:选择目标农药种类与检测限。
第四步:样品加载与检测执行
将适量油样注入专用样品池或反应杯,确保无气泡、无溢出。关闭检测仓,启动测量程序。仪器自动采集数据并计算结果。检测过程中勿移动仪器或遮挡光源。
第五步:结果读取与数据记录
检测完成后,仪器显示最终数值。记录检测项目、样品编号、检测时间、操作人员及结果。对于超标样品,应复测确认,并保留原始数据与图谱。